“我们一揽子管到底,能办的现场办,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带回去办理。”日前,在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人的一席话,让项目业主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关部署,今年3月下旬起,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人挂单作业现场开展指导、帮扶,成立4个分片包干工作组,主动下沉服务全区14个设区市、各重点企业和投资单位,加速完成全区各类项目环评审批,推动复工复产,为我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增添“绿色动力”。
“一揽子”服务为企业出实招解难题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自然生态保护处、水生态环境处等部门负责人日前专门组成服务队,到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开起了现场办公会,帮助解决项目科学选址、选线以及环评编制和审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很着急啊,原计划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完成了项目自主部门环保验收,现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能加快推进。”会上,北部湾投资集团总工办负责人向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人提出了诉求。该集团投资建设的贵港至合浦高速公路于2017年10月建成通车。
2010年项目环评获得原自治区环保厅批复,但2016年该路线被地方政府划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因建成后的路线穿越一级水源保护区,且位于城镇用水规划取水点上游,需地方政府进行重新调整,方可通过项目环评专项竣工验收。
“饮用水源地的划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调整,县级以下饮用水源地划分由市级政府审批,具体工作开展由县里组织实施。”听完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负责人解释,项目业主仍一筹莫展。该负责人继续补充道:“开展环评放管服改革后,审批权已下放到各市。但请项目业主放心,自治区层面能解决的我们现场办,不能解决的,由我们协调市生态环境局和地方政府,督促问题解决。”
“两步走”跑出环保服务“加速度”
“现在项目推进还有什么困难?”近日,在梧州市千万吨冶金新材料(钢铁)基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调研组主动对接项目业主。
“环评环节卡顿,项目进度滞后。钢铁基地项目产能转移耗时较长,如果在产能转移完成公示后再开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查工作,我们冶炼主体工程建设将受到影响。”千万吨冶金新材料(钢铁)基地工程是梧州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对于梧州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广西“东融”枢纽门户具有重要意义。
“厅里与梧州市签订了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梧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支持梧州市2020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调研组提出环评工作“两步走”建议——首先,千万吨冶金新材料(钢铁基地)项目可先行开展不需产能转移项目的环评审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其次,尽可能在项目产能转移公示完成前先行开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及技术审查工作,待产能置换完成后直接进入审批程序,避免出现因项目产能转移耗时较长而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建设的情况。
在玉林,对该市年出栏量5000头以上规模化生猪养殖项目,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压缩环评时限,加快推进项目开工;3月26日在崇左,因广西左江山秀船闸扩能工程涉及自治区级文物花山保护区,建议开展文物保护影响专项评价,调整施工方案;在北海、在南宁、在桂林……“我们一个市一个市、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走,把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摆在桌面上,共同面对,着力解决。”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要通过问题的解决,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
“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通“绿色通道”
“目前我厅本级依申请办理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49个依申请办理事项中,37个事项实现‘只用跑一次’,12个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政务服务窗口有关负责人说,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该厅从服务经济最密切的项目环评审批改革入手,减少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不断提高审批效能,从而打通了服务重大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
据了解,近年来,该厅深化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网上申请、受理、审批,目前已实现厅本级依申请办理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统一办理事项达到49项;厅本级依申请办理事项全部开通网上办理,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上的广西网上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并实现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数据共享,真正实现“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厅将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月度项目审批办结排名通报,对照每月工作调度情况,及时分析存在问题,做好跟踪、帮扶和指导,对工作进度缓慢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约谈帮助,纠正错误,督促各市加快项目环评审批。同时指导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简化防疫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优化现场踏勘和评估方式、开启“网上受理、后台办理、线上流转”的“不见面”评估审批模式、加强事中事后服务监管等措施,做好建设项目环评指导服务审批监管工作,鼓足劲加速跑,多措并举加快重大项目全面复工和开工建设。